我發現很多臺灣人會好奇,為甚麼外國人會來到台灣? 來臺灣的外籍人士愈來愈多,而且每一個人來臺灣的目標可能不太一樣。我只能分享我的個人經歷,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

我在美國讀大學四年級撰寫的畢業論文的題目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因為我是國際關係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組的學生,我對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兩岸交流很好奇。 一般會簽貿易協定的國家都是外交關係很好的(如:歐盟、美加墨之NAFTA),但兩岸局勢比較特殊,所以我選擇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

這時候我其實對台灣一無所知,那時我已經去過中國大陸交換三次但沒有機會去台灣, 我不瞭解台灣的歷史以及政治體系又看不懂繁體中文字。 這個時候,我的指導教授介紹一位來自台灣讀我大學政治所的博士班的陳學長給我,陳學長很體貼地介紹台灣的政治體系,比如台灣的民主選舉制度以及台灣的陸委會的員工如何挑選等問題,無論是見面或是回e-mail他都會從資深專家的角度來解釋台灣的事情。(話說,現在應該叫他陳教授才對了,因為他已經畢業到美國某所大學任教;陳博士留在美國教書真是美國太幸運了!)這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台灣很特別。

那時我因為想閱讀台灣政府以及智庫等研究機構出版的資料,但是我繁體字看不懂,而且台灣很多用語用詞與我之前所學的大陸用詞不一樣,這時候我聘了一位家教, 高學姊。高學姊與陳學長一樣都是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而且高學姊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所碩士,我覺得可以聘到這麼厲害的家教真的太幸運了。 高老師幫我使用論文參考文獻來學習繁體字及台灣地方用語,比如說,ASEAN在中國大陸叫做「東盟」,而在台灣叫做「東協」,學習到這些差別對我閱讀文獻有很大的幫助。此時候高老師也教了我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系統,因為之前學中文是用漢語拼音(羅馬拼音)去打字,但是台灣的手機和電腦都是用注音符號,所以我學注音符號便利我將來生活在台灣。

我記得有一篇ECFA的文章寫著,「ECFA不是台灣經濟的萬靈丹」,那時候我覺得「萬」()「靈」()這兩個繁體字多難喔!那時候我心裡想,連標題都看不懂,怎麼能看得懂文章呢? 但是高老師很熱情地教導我學習,她也補充她個人在台灣政府單位工作的經驗,真是向她學習很多。

        大概也是這個時候,一位大學老師介紹台北駐波士頓辦公室(等於領事館)的一個項目給我,是台灣教育部提供獎學金讓外國學生來臺灣求學。 那時候我心裡覺得,我間接地接觸到台灣不少東西,但從來沒有親眼看過,很渴望親自去探訪一下,好像這個項目剛好最符合我的求學需求。 申請的過程要寫自傳、學習計畫,提交學校成績單及教授推薦信,到他們辦公室面試,花了不少時間和心血。 我記得面試當日我非常緊張,我特別穿了西裝以為可以秀出比較認真的態度,沒想到來面試的每一個人都穿著西裝,哈哈。

        我大學畢業典禮那天,獎學金的結果還沒有放榜,那個禮拜我開始在一家金融相關公司暑假實習,做了幾個星期後老闆跟我說,暑假結束以後我可以繼續全職工作,但是我說我還不確定,因為心裡很希望可以去台灣。再過一個星期後,台北駐波士頓辦公室的官員打電話給我說我上榜了,我可以去台灣了! 在一剎那,我的人生就改變,因為終於有機會到台灣。

        我為甚麼會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來臺灣讀書呢? 一方面,單純是那時候工作已經越來越好找了,2013年不像2008年那麼恐怖,我的大學的校友圈也很廣。 但是比較重要的是,很多人勸我,年輕人應該出國看看,我家裡的長輩都沒有這種出國交流的機會,而且覺得可以出國深造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那時候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可能是人生中最自由的一刻。 而我大學的指導老師告訴我,他年輕時,也去了台灣讀書三年。那位老師告訴我,那時候台灣就是中國,因為那時候中華民國與美國是邦交國家,美國人不得去中國大陸(當然老師後來是大陸跟台灣兩邊都常常跑,一年幾次,因為研究工作的關係)。 總之,他也勸我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研究中國的人都應該學會流利的中文,然後投入在瞭解本地文化,對將來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這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實,我自己當時沒有想那麼多。 我一方面覺得自己讀的「國際關係」系,若沒有出國看看世界,豈能自稱瞭解「國際」呢? 那另一方面單純希望可以體驗一下我之前研究文獻裡面提到的遙遠的地方「台灣」。當時我毫無猶豫地接受了赴台灣的機會,而後20138月就第一次到了台灣。

 

undefined

arrow
arrow

    麗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