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台灣的第一次印象是台灣人會思考他者。因為我第一天到臺灣我在波士頓認識的台灣朋友劉先生開車來機場接我,劉先生和他女友也請我吃台灣牛肉麵(這樣牛肉麵也變成我在台灣的第一個正餐),還幫我找手機店。 而我從暫時住宿的青年旅館搬到正式住宿的地方時,其他在美國認識的台灣朋友李先生和李太太幫我搬家。 那天放颱風假,李夫婦都是醫生,所以他們很難得有一次機會放假,但是他們用這個寶貴時間幫我搬家,我覺得很感動,也有點虧欠他們。

其實,這樣伸手幫忙他者應該很正常,但是在美國很多人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很獨立,習慣自己一個人處理事情。 除非你特別去問別人幫你的忙,不然他們不會主動去思考你可能需要甚麼幫忙。

因為剛來台灣的時候遇到這種友善的人,所以我的人格也逐漸改變,我也開始多思考他者可能需要甚麼,而且我強烈希望可以幫忙周遭的台灣朋友,以回報當初的恩情。

除此之外,我對台灣的初步的印象是:每一個人都是明星!

因為我來臺灣之前認識的中文母語人士中,中國大陸人居多,加上我親自生活在中國大陸的經驗,都讓我覺得大陸腔是「正常的中文」。 來臺灣之前,我聽到台灣腔的地方就是

...

台灣的連續劇!

undefined

因為連續劇的會話內容比較簡單,而且適合日常用語,所以我當時會很認真地觀看台灣的連續劇,我大概5秒一次停下來,抄一下螢幕下方的字幕,以便晚一點查詢中英文辭典(不只我會這樣,我到了語言學校以後發現不少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同學都是用台灣的連續劇來學習中文的)。

所以,我剛到一個每一個人的腔調都像電視演員的腔調的地方,對我來說,聽起來每一個人都是電視明星。

 

當然我在台灣住久了就習慣了甚至害我去年去北京的時候,中國大陸人叫我「台妹」... ()

arrow
arrow

    麗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