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我知道很多台灣朋友沒有很喜歡中國,但是討論到怎麼會來到台灣,必須承認自己是因為先對中國感興趣,爾後才發現台灣的特色。到現在,我還是以中國研究為主(雖然台灣研究也越來越吸引人)。中國可能有很多地方讓我們覺得不習慣,但是中國正因為跟別的國家不同,所以很值得人家去瞭解,至少這是我的個人的看法,以下我簡單介紹我對中國研究的持續的動機。

我從小就很喜歡外文,對外國很好奇。我中學的時候開始有個夢想出國當交換生,可惜那個時候沒有辦法出國。

大學一年級時,我大概有學過8種外文,但是每種外文我都沒有很擅長,只會一點點基本辭彙,導致我實際情況上用不到任何的外文。 我申請了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出國交換的獎學金,那個時候可以填兩個志願,我那個時候對歐洲跟亞洲都很有興趣,所以我填了中國和法國。而最終我被選上去中國上海交換一個月。

 

那時候我多天真啊!當時我對中國的印象大概是: 毛澤東,大家都是農夫,每天穿中山裝或旗袍。因為我聽過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所以我還以為中國人不用領薪水而政府直接提供人民糧食和住宿。我不確定中國有沒有麥當勞或電影院。

 

20106月是我第一次到亞洲,到了中國上海,看到的是這種情形:

 

undefined

 

這個時候,我發現了我對中國的無知,發現了中國的發展。 上海其實人口比紐約多,到現在也是我人生中遇到過最大的城市(比東京還大)。而且,上海的地鐵、高樓大廈、各方面建築發展很快。我看到了「城中村」(類似貧民窟),也看到了豪宅。我看到了洋樓和石庫門,也看到城隍廟裏面的星巴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口非常密集,到處都是人山人海。我發覺,中國像美國一樣,面積非常的廣大,而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格、說話方式、飲食習慣等等。

 

初來乍到的我試圖用破爛的中文跟本地人溝通,但是因為我的詞彙太少,聲調都不對,常常遭到溝通上的障礙。 我回去美國之後下了決心:我一定要學好中文,然後找機會多看看中國其他地方。 這樣我決定了暫時放棄學習一些其他外文(如法文,日文),專心學好中文。

 

我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一個與我原本的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 我發現中文文學非常豐富,有古代的書籍如三國演義,有很多哲學像孔孟,也有現代文學家像魯迅,我從小就沒有特別聽過這些文學,學校裡教的都是古希臘跟古羅馬或英美文學。當然我也很喜歡西方這些東西,但是我真的很意外的是,中國存在這麼多好東西,很多人卻都不知道*。此外我非常喜歡練習寫中文字,因為看起來很美麗,繁體字更美麗!

 

但其實,我最喜歡的不是古代歷史,我一直對現代國際關係的興趣比較大。 新聞常常報導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雖然不是敵意關係,也算不上盟友關係,而且世界上美國與中國是兩個最大的國家,我開始希望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可以好轉,也開始思考為甚麼美中雙方容易出現歧異跟誤解。

 

後來在讀大學期間我有幸回去中國交換兩次(總共三次),我有幸到復旦大學交換,也當了上海社科院的實習研究助理。在那裏,我認識了平壤社科院來的北韓籍研究員,中方請他們來研究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在美國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交流,這次相遇也引起我針對中國對鄰國之影響研究議題,後來因為北韓資料太難得到,轉向研究資訊開放的台灣如何被中國所影響終於說出來我為什麼開始對台灣感興趣,耶~)。

在中國,除了靠海的繁榮大城市外,我還去了內陸的陝西、甘肅等省分,我碰到很多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生活條件差距也很大,與我之前所熟悉的上海有天壤之別,這麼大一個地方到底怎麼治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中國非常廣大又多元,感覺可以探險一輩子也看不完所有一切中國相關的事兒,是我非常喜歡又珍貴的經驗。

 

很多政治人物和國際關係學者都說,美國與中國必定會增加互相交流。但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差距這麼大,無論是哪一方,真的願意去瞭解對方的人實在太少。現在美國學界對美國政治研究得瞭解已經非常的深入淵博,中國研究者雖然也不少,但與美國比照起來,中國對我們還是相對地陌生,我一直希望可以做出這方面的研究發現。

中文有句話說「旁觀者清」,意指,有時候外人可以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事情。 當然我不敢自稱什麼專家,因為我還是學生。但是我心裡懷著這個目標試圖去研究中國與當代國際關係,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我知道聽起來很單純、不切實際,但是人活著總有些夢想或目標吧。

 

(*其實我跟其他美國同學聊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很多美國同學會反駁我說: 「我的高中有教古代中國文明,就在世界歷史課啊」,所以我想美國資源比較多的學校的確會教這個內容,哈哈。)

arrow
arrow

    麗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